8月19日,浙BA城市争霸赛台州对长兴的比赛现场热血沸腾,而在赛事间隙播放的城市宣传片中,一组“台州制造”的卫星直上云霄的画面引人瞩目。
这组从宣传片里“飞向太空”的卫星,不仅是台州产业实力的生动注脚,更标志着卫星产业已成为台州湾新区名副其实的“顶龙产业”,正引领这座城市从“地面制造”向“空天经济”实现跨越。
在卫星产业的强劲牵引下,新区正构建起“造星、用星、兴产”的全链条发展格局,书写空天经济的“台州样本”。
走进吉利卫星超级工厂,机械臂精准对接卫星舱段,小车穿梭送料,电脑系统实时监控每颗卫星的“诞生过程”。这座国内首个卫星批量化生产基地,如同强大的“产业磁石”,将新区数十年的制造积累转化为空天动能。
“台州以前产汽车,现在造卫星,制造精度从毫米级压到丝级。”一家转型企业的负责人感叹,正是吉利这个“龙头”,让台州传统制造业摸到了航天门槛。
作为新区卫星产业的“顶龙”企业,吉利卫星超级工厂自投产以来就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链聚合能力。这座国内首个实现卫星批量化生产的智能工厂,创造了28天造一颗卫星的“台州速度”,年产能力达500颗,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45%。
顶龙产业的聚链效应不止于“量”的积累,更带来“质”的跃升——吉利输出航天级标准与设计能力,本地企业则发挥精密制造优势,通过技术迭代满足太空环境对零部件的严苛要求。
吉利卫星超级工厂负责人刘勇介绍,最近发射的卫星中,部分机加工产品由台州本地企业提供。随着产业协同深化,“台州造”供应的比例会在将来持续提升。
此外,产业基金的“精准滴灌”更给卫星产业添力。规模3000万美元的QFLP基金即将落地,重点投向卫星产业链,以投带引,引进国星宇航、航天驭星等龙头配套项目。
根据规划,航天驭星项目一期将重点研发0.6米至8米口径的舰载、车载地面站设备,规划年产50套高端装备;未来的二期项目则通过云端一体化平台,提供遥感卫星任务规划、数据接收处理与应用等全链条服务,推动航天驭星从“设备供应商”向“数据服务商”转型。
目前,台州湾新区7只基金、24亿资金规模的矩阵初步成形,构建起“资本为引擎、产业为核心、园区为载体、招商为抓手”的四位一体发展格局。
“链主与基金群”的组合拳,让卫星产业的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。
卫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,在于将创新资源“串珠成链”。
吉利卫星超级工厂自主研发的MES全流程数字化系统,实现卫星制造从零部件入厂到出厂的全链路管控;企业40%的技术骨干来自本地汽车、机械企业转型,形成本土人才结合航天技术的创新团队。
这种“顶龙带创新”的模式,让新区卫星产业从“代加工”到“自主造”跨越,实现核心设备和工艺平台国产化。
创新生态的“热带雨林”在“顶龙”引领下加速生长。创新机制上,台州湾新区支持星空智联、航天彩虹等龙头企业牵头创建省级创新联合体,在全省率先建设空天产业概念验证中心,推动卫星及配套企业研发投入强度。
卫星产业的创新效应也在持续释放。吉利卫星超级工厂与台州学院共建的“卫星智能制造实验室”,将批量化生产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。
在卫星产业的创新驱动下,新区正从“卫星制造基地”向“空天技术策源地”转型。“以前远海通信时断时续,现在卫星信号让渔船‘永不失联’。”刘勇的介绍,道出了卫星产业的应用价值,不止于“上天”,更要“落地”赋能实体经济。
吉利星座卫星聚焦海洋渔业、低空出行、应急通信等场景,已开展渔船监管、智能网联等应用试点。
卫星产业正从“制造端”向“应用端”全面延伸:在无人机产业园,企业可借助卫星定位技术测试“超视距物流配送”,提升配送效率;港口也能运用卫星数据开发的智能调度系统,提高集装箱周转率。从“造卫星”到“用卫星”,卫星产业正让空天技术融入千行百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