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 商 引 资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
> 招商引资 > 招 商 引 资
11颗台州造卫星再升空,“造汽车”变“建星链”

发布时间:2025-08-19 11:29 来源:组织宣传处 点击数:


8月9日凌晨,山东日照近海,吉利星座第四轨卫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,以一箭11星方式顺利升空。

宇宙中,41颗在轨吉利卫星,群星闪耀。中国商业卫星星座,离建成全球覆盖网络又近了一步。

这群星,来自台州湾新区的吉利卫星超级工厂。这座“民营星链工厂”,是全球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与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。

台州造,从造汽车跃向造卫星,这“星辰产业链”是怎么形成的?

01 28天造一颗卫星

走进吉利卫星超级工厂的总装车间,处处能看到“汽车制造”的基因——

机械臂精准对接卫星舱段,机械穿梭运送物料。在数智化制造平台上,实时跳动着每颗卫星的测试数据。这是国内首个实现商业卫星AIT量产的“智慧车间”。

“从零部件入厂到卫星出厂,最快28天就能完成,年产能力达500颗,成本较传统方式下降45%。”吉利卫星超级工厂负责人刘勇介绍。

中国商业卫星制造速度,正在打破传统卫星制造“慢、贵、少”的瓶颈。

他认为,“汽车制造”为卫星批量化生产“打样”,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。比如,工厂全面借鉴汽车行业高度智能化、自动化的生产流程,通过自主集成开发,实现了卫星从总装、集成、测试(AIT)的全流程智能化制造。

“台州作为‘智造之都’,有着一套成熟的供应链协同基因,在精密加工、新材料、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积累,为承接卫星制造配套奠定了基础。”台州湾新区低空经济建设发展中心负责人蔡挺说。

预计到年底,卫星工厂累计出厂卫星将超80颗。未来两个月内,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将实现在轨卫星64颗部署目标,形成除南北极外,覆盖全球的卫星物联通信网络。

02“卫星+”星辰产业链

目前,依托吉利星座,时空道宇已与中东、东南亚、非洲、拉美等20余个国家的通信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,完成多地商用通信测试,网络可用性超99.97%,在海内外打响了口碑。

此次发射的卫星聚焦海洋渔业、低空出行、应急通信等场景,已开展渔船监管、生态环境监测等试验,卫星物联网的优势,在于“永不失联”。

“接下来,我们要打造‘卫星+’的应用生态,比如车+卫星、低空出行+卫星、工程机械+卫星、海洋渔业+卫星等。”刘勇透露,公司正在推动台州当地的卫星应用落地,结合本地港口、制造业优势,开发智慧交通、智能制造等定制化服务。

03“航天级”标准的倒逼

卫星制造带来的航天标准,正在倒逼台州制造向“高精尖”突围。

在台州湾新区的一家精密机械厂,车间里的数控机床正在改造升级。“以前给汽车产业做配套,现在为了能达到‘航天级’标准,正努力提升产品。从地上跑到空中飞,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跨越。”企业负责人感慨。

这种探索的背后,是吉利卫星超级工厂与台州本土产业链的深度绑定。

刘勇介绍,此次发射的卫星中,部分机加工产品由台州本地企业提供。随着产业协同深化,“台州造”供应的比例会在将来持续提升。

今后,“星链”的合作模式颇具“台州特色”:吉利输出航天级标准与设计能力,本地企业则发挥精密制造优势,通过技术迭代满足太空环境对零部件的严苛要求。

“一方面,我们输出航天级标准与设计能力,带动本地制造业向更高技术门槛迈进;另一方面,也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参与国家新兴产业的通道,进一步拓展了台州制造业的产业链宽度。”刘勇说。

目前,台州卫星超级工厂已形成一支覆盖总装测试、质量管控和智能制造等关键环节的人才队伍。其中,40%以上的技术骨干是台州本土人才,其中不乏从汽车、机械企业转型而来的工程师。

在台州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实训基地,卫星工厂和高校在实习实训、联合课题、技术平台共享等方面开展探索。

“我们积极推进与本地高校的合作,特别是在智能制造、工程实践等方向上,正与本地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对接机制,形成‘全国引才、本地育才’的融合格局。”刘勇表示。这种“定向培养”模式正在为台州航天产业储备后备力量。

今后,台州不仅是卫星的“诞生地”,更将成为空天技术反哺实体经济的“试验田”。

这片创新热土,正在孕育一条从地面制造到太空通信、从卫星研发到全球服务的“星辰产业链”。



关闭